又是一年入职季。火红的8月,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迎来了800余名莘莘学子。体育场上,正在军训的他们喊着嘹亮的口号,青涩的脸庞、充满期待的眼神、整齐划一的步调,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看,又一批新鲜血液来了。”往来的行人中,有人驻足观看,有人拿起手机拍照,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入企一年,我更坚定留在一线”
眼前熟悉的场景,把李喆喆的思绪拉回到一年前。
2021年7月,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的李喆喆从700多公里外的中原大地来到神东矿区。采煤不见煤的花园式厂区、现代化的采煤工艺……当曾经课本里的“煤矿天堂”呈现在自己眼前时,李喆喆激动地说道:“这与自己在家乡所见的煤矿大不相同。”
满怀理想抱负的李喆喆看着这偌大的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哪里都觉得新奇。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李喆喆参加了公司的入企培训和矿里开展的一系列安全技术及操作技能培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学生入企欢迎会上,公司党委对大学生的寄语:要树立做小事、做实事的工作态度,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神东新人。李喆喆记在心底,暗自告诉自己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分配到上湾煤矿后,李喆喆开始了一线为期6个月的师带徒现场实习、二线跨区队轮岗实习、定岗分配考核……一年后,培养期满的他经过多轮考核独立上岗作业。
回顾入企这一年的感受,李喆喆总结为充盈且坚定,“从技能培训、企业文化浸润到大学生座谈会、青年联谊,无不体现着神东对大学生的重视与关爱。我也小有收获,在区队的帮助指导下,编写完成了《一种用于煤矿末采的侧推装置》专利。
2022年1月,正值上湾煤矿22104工作面末采,在清理回撤通道垛式支架与刮板输送机之间的煤块时,从机关到区队160多人参与其中,李喆喆在现场看到大家用铁锹一锹一锹地铲,连着铲了7个小时,完工时大伙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我就在思考是否能设计一种装置可自动清理煤块以节省人力。”李喆喆很快把想法向队长汇报后,得到了队里的大力支持。趁着一股火热劲,李喆喆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一种用于煤矿末采的侧推装置》专利编写和图纸绘制,通过了队里的审核,目前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
有了这次尝试,李喆喆信心十足,将自己的创新点着眼于身边的小事,着眼于用新技术、新装备代替工友们都不愿意干的苦活、累活、脏活。
到今年8月,李喆喆不仅从综采一线的“新兵蛋子”成长为独立上岗的煤机检修工,而且还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完成创新成果6项。矿里的机关科室想要借调李喆喆到地面轮岗,他却谦虚且坚定地说:“我还是想继续留在一线,把采矿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扎实、学通透。”
“参加公开竞聘,我当上了技术员”
2021年5月,上湾煤矿一则“关于组织开展缺编岗位招聘工作”的通知,吸引了综采一队采煤机司机孙玉磊的注意。
“面向一线区队选拔4名技术员,当时大家都鼓励我试一试,正好我入职以来一直从事采煤机司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想借此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孙玉磊回忆说。
经过上湾煤矿组织的笔试、面试选拔,最终孙玉磊以笔试第三、面试第一的成绩,如愿竞聘上采煤技术员,为自己扎根一线奋斗4年的青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孙玉磊坦言,竞聘成功离不开矿里的精心培育。“面试成绩第一,我没想到。”孙玉磊解释:“善干是我们的长项,但会写会说是我们的弱项。去年矿里开展了‘青鸟计划’和‘调度小讲堂’后,专门提升青年员工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我已经参加了3次活动。现在我和不少同事都是这两项活动的忠实粉丝。”
孙玉磊所说的“青鸟计划”和“调度小讲堂”是上湾煤矿结合实际推出的两项常态化活动,旨在打造“善干、能写、会说”的青年人才。
“每年矿里需要提交的各种材料以及在会务接待、活动组织、工作汇报等方面都存在写作内容表达不清、语言表达层次不明等问题,为了打造善干能写会说的青年人才,我们启动了‘青鸟计划’和‘调度小讲堂’活动。”上湾煤矿团委书记曹博文介绍,“青鸟计划”分为遴选入库、综合训练、评价考核、结果应用4个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针对每位青年都有6个时期的考察标准,多样灵活的考核形式,为矿里后续人才的选拔提供理论依据。
与“青鸟计划”相配套的“调度小讲堂”则是为青年员工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演讲平台。每周工作日矿调度会后,安排一名管理人员进行演讲,由参会矿领导进行打分评价。
今年以来,上湾煤矿通过实施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选拔活动,从理论水平、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优秀人才,补充人才信息库64人。
“争做智能化、数字化人才”
“恭喜廖志伟、刘籽琦荣获上周的学习明星。”8月8日,在华为全球培训中心(杭州),公司首期数字化转型及鸿蒙操作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班完成第一周学习,布尔台煤矿机电办智能化工作组组长廖志伟和保德煤矿智能运维队班长刘籽琦在台上获得华为公司培训讲师的奖品。
提起这次培训,刘籽琦说道:“以前是老师讲我们听,这次是双向交融,我们由最初单纯地听,到零星地回答,再到我们也走上讲台去分享,同时还会给老师出各种‘难题’,以获得更多解答。”
布尔台煤矿作为“矿鸿”系统首批试点矿井,廖志伟早早参与其中,因此他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并且提前制定了学习计划和目标,他说:“去年现场参与、见证了‘矿鸿’系统在生产一线的应用,一直期盼有机会能系统全面地学习,这次很幸运参与到首期培训班中。通过一周的学习,我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云计算、数据中心、鸿蒙系统等前沿技术,真正领会到煤矿智能化建设、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今后在工作中,将会大大提升我的本领和技能。”
学习还在继续,收获日渐丰盈。2019年入企的刘籽琦是智能化建设路上的“新兵”,他最大的感受是,通过此次培训,对“云”这个虚幻而高大的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学习后让自己的思维从传统的实体资源跃迁到现代共享资源的层面,同时也期待将这种资源方式的转变带到现场工作中去,解决一些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将智能化建设落实好,让智能化建设真正搭上行业发展的‘快车’。”刘籽琦说。
事实上,这次高规格的培训正是公司着力打造矿山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方面高端人才的生动实践。
智能化建设呼唤专业化人才。近两年,随着智能化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全新布局和加速推进,公司持续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积极借助华为煤矿军团等优质专家团队资源,走好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入住单人间,幸福感Up!Up!”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才聚才,“住”是基本保障,安居才能乐业。
在上湾煤矿,经过翻新装修的150间宿舍焕然一新,重新入住的连掘队检修工张洛菲连忙拍照发在家人的微信群里。
“爸妈,你们快看,这是我们的新宿舍,单人单间,独立卫浴,家具、衣柜、液晶电视、空调全都是新的。”张洛菲这边一通炫耀,父母那边连忙发了一串点赞。
如今,已经入住大半年的张洛菲提起刚入企时的住宿环境依然印象深刻,他说,“刚分配到矿时,看到宿舍环境是略微有一些落差的,房门、家具、电视、天花板等都有一些破旧,有的房间还是上下铺,屋内没有独立卫生间,听前辈们说这栋楼建矿初期就盖起来了,有30多年历史了。”这还不是最紧要的,住了一段时间后,张洛菲发现墙壁上时常有墙皮脱落,他们连忙给矿里反映了问题。
矿里实地调研并向公司汇报获批后,公寓翻新工程紧锣密鼓开工。2021年,张洛菲和同事们搬进新公寓。
“去年大家都争抢着入住,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还有无线网络全覆盖。”张洛菲笑着说。
从帮助青年扣好人生新阶段的“第一粒扣子”到分层次多样化的培养实施,再到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在公司的大力培养下,一批批青年正在神东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长为有为青年,为公司“二次创业”注入不竭动力。